Inclusive and comprehensive
甫走進阮氏洋服便感受到它的獨特—不像其他裁縫店的沉實色調,布滿四周的格仔布十分惹人注目,甚至用來造成了西裝、旗袍。這些格仔布也大有來頭,容後再談。
阮邦冠正在裁縫客人訂製的西裝,精神飽滿的他看不出來已經 70 歲。他依然天天工作,親手造衫,手藝絲毫沒有生疏。「去年代表香港出外參加裁縫比賽,我是最快完成的一個,今年我還打算到韓國參加世界賽。」這紮實手藝是實實在在地磨練回來的。60 年代,十四、五歲他便跟師傅學裁縫。「我記得第一個師傅在金國大廈,有一個大工場,他接很多五星級酒店的遊客訂單,那時候香港真的很蓬勃,基本上人人來到香港都要造西裝。我堂叔是一個做褲師傅,他介紹我去當學徒,但我太勤力了,不偷懶又不賭錢,就是不停做,師傅都怕了我!」輾轉又跟了幾位師傅,兩年便學滿師。「很短時間,但我已全部學完了,我自覺有天份。」

學得一身好本領,那個年代不愁沒機會。「我想趁年輕周圍見識一下,所以自己出來接單,就像現在的 freelance。當時才 18 歲,最初去『花布街』(即現時永安街)買布辦,沒有人願意賣給我。」其時他的父親為英軍帶物資,在石崗軍營有個店面,他就開始在那裏經營自己的裁縫生意,又一邊接其他元朗裁縫店的訂單,兩面開弓。「我學師的時候是學上海工,第一件事要學揸手針。在元朗卻是用廣東工,完全是兩碼子的事,好像上海人一定要用手珠邊,在廣東師傅眼中,根本是多餘的。我要融入,又邊做邊學,其實有了底子,學廣東工一點都不難。」
用打遊擊方式做生意,造就了阮邦冠的靈活多變。「以前造褲的師傅就只造褲,上身師傅就只造上身,有些只有裁剪。不像我,一個人從頭做到尾,連鈕門我都自己鎖!」到處做、到處學,他舉一反三,成就了自己一套獨門手法,「看到英國工這麼紮實,上海工也差不多,但廣東工那種飄逸的感覺又不同,我就取其長棄其短。」他造西裝不用紙樣,卻可確保尺寸拿捏精準,「自學師起師傅就不准我們用紙樣,紙樣即是一個框框,裁出來的東西不夠靈活,我自己有一套公式,不同身型,加一分減一分,我心裏有底。」由度身到完成,兩天便可造起一套西裝。手工製作有很多事急不來,要快速起貨很考驗師傅的手藝有多精準。他示範燙工有一部分叫做「推門」,是用熨斗將布料熨出弧度,做出胸位的立體感。「推門要推 45 分鐘,不能急,因為你不是把布燙平,而是把曲線推出來,是很微細也很抽象的一個步驟,講求悟性,有些人做幾十年都做不出來。」
Beyond attire
80 年代,阮邦冠轉往赤柱軍營為駐香港的英國軍隊造制服及便服,更深刻體會到英國人精緻的穿衣文化。「軍營中有各種英軍俱樂部,經常舉辦派對,有各種社交活動。英國人很注重禮儀,每次造衫前都會預先告訴你是甚麼場合和目的,有時穿 Lounge suit,有時穿 Tuxedo,有時穿 Morning coat,全部都要懂得做。我也為英軍的太太做裙造旗袍,所以女裝也難不到我。」事實上,像阮邦冠這般全才是罕有的,由軍人制服到西裝,他都能夠輕鬆駕馭,而昔日香港還能夠以遠低於歐美的價錢造一套不輸給 Savile Row 的訂製西裝,吸引世界各地的客人慕名而來,除了歐美,日本、中東的忠實客人也甚多,他還接過各種意想不到的委約,包括一件需要人手繡滿金線的軍裝,耗時 4 個月製作。

1994 年因為英軍離開赤柱軍營,阮邦冠將生意遷往中環街市,縱然裁縫經驗甚豐,但在中環卻是個初哥。起初寂寂無名,但有麝自然香,「那時候匯豐銀行內部每年都舉辦服裝比賽,連續 3 年都是我的客人拿到 Best Dressed 大獎。」當時的人有多講究穿衣,不言而喻。「我在軍營的時候,平均已經要 $5,000 訂製一套西裝了,現在這裏造一套入門西裝,也不過是 $7,000 左右,可見手工的價值正漸漸降低。」雖然如此,但還是有年輕人想入行。徒弟 Jericho 目前已跟隨阮邦冠學師兩年,「我沒想到可以走多遠,希望能學多少就多少。」阮邦冠直言想為延續傳統裁縫工藝出一分力,卻慨嘆一人之力有限,「我們沒有預算,我都要搵錢交租。我可以敎,但夥計和學生是我出糧給他,還是他付我學費?沒有政府支持,單人匹馬只能盡力而為。」
Passing traditions
他希望守着「裁縫」的工藝傳統,卻從不拒絕大膽的想法。曾有客人拿着兩條 Hermès 絲巾來請他改成一件waistcoat,他一口答應。這種開放的態度,也令他看到更多別人不曾想過的可能性,布滿店中的格仔布,就是由他一手開拓。

「我在軍營時期接觸到蘇格蘭裙,了解到這些格仔布的圖案稱為 Tartan,擁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每款都有專屬的名字,而且要向官方註冊,成功認證才可以被列為 Tartan。」 2021 年,阮邦冠註冊了第一款 Tartan《Passion of Hong Kong》,圖案以經典紅白藍膠袋的樣式為靈感;之後又以日落的紫霞與香港山景創作了 《Lion Mountain》,代表香港人的樂觀精神與韌性。為尊重傳統,兩款布料都堅持在蘇格蘭製作。
Tartan 很受客人歡迎,舉目可見店中多件正在製作的西裝、旗袍都用了 Tartan,但店裏的布料選擇其實還有很多,布辦堆積如山,但阮邦冠一眼就知道要找的款式在哪裏。他深明英國布料獨有的紮實質感,日本客人亦對之情有獨鍾:Holland & Sherry、Hardy Minnis、John G. Hardy、Porter & Harding……只要摸在手中自會明白英式西裝穩重魅力的來源。他讓我摸摸John G. Hardy 的一款駝色布料,軟棉溫暖,以為是毛絨,「其實是棉質來的。」店中還留着做軍裝用的布料,「硬到刮大髀!」香港人近年偏愛意大利料,輕薄的質感較適合炎熱潮濕的氣候,店中也不缺 Loro Piana、Zegna 等頂級選擇,不過處理起來又是另一種學問。「很多意大利料在 8 個小時後便會回復原狀,布料的微細反應都會影響剪裁效果。」他輕描淡寫,但點點滴滴的學問都是用了半輩子一直吸收累積。他笑言:「泥水佬開門口,過得自己過得人。」
Photography Kitaro
文章轉載自 9 月份《GQ Hong Kong》創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