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對普普藝術有認識的讀者,對 Roy Lichtenstein 這個名字並不會陌生,大眾了解他一般都是從他那些受漫畫啟發的作品開始。但除了標誌性的漫畫作品外,他亦有一系列深受東亞藝術啟發的作品,這次蘇富比的拍賣會正正聚焦了 Roy Lichtenstein 以亞洲元素為靈感的作品。

成交價:HK$3,175,000

成交價:HK$30,875,000

成交價:HK$3,048,000

成交價:HK$1,651,000

成交價:HK$7,620,000
《GQ Hong Kong》在拍賣會開始前,與 Roy Lichtenstein 的兒子 Mitchell Lichtenstein,以及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銷售主管 Boris Cornelissen 進行訪談,讓大家更深入了解這位影響當代藝術深遠的藝術家。以下為大家公開訪談內容。
Roy Lichtenstein 兒子 Mitchell Lichtenstein

GQ: 大眾普遍認為你父親早期的漫畫美學靈感來自於你們小時候一起看米奇老鼠漫畫書後的對話,你對此有何補充嗎?
Mitchell Lichtenstein: 多年來,這件事一直被討論,但我真的忘記了那次對話。事實上,Roy 亦曾澄清過這件事。無論如何這都讓他的作品受到關注。
GQ:Roy Lichtenstein 曾去過亞洲哪些國家嗎?如果去過,你還記得他分享過哪些關於那裏的經歷嗎?
Mitchell Lichtenstein: 我無法給你確實的答案,但以下是一些關於 Roy 在亞洲和東南亞旅行的趣聞。1995 年,Roy 和 Dorothy (Roy Lichtenstein 當時的妻子) 因奪得了 Kyoto prize,而去了日本領獎。1978年,他們受朋友 Anand Sarabhai 邀請,去了印度,並在 Anand 的工作室創作了一系列鏡面浮雕。Roy 很少為了遊玩或冒險而去旅行,他每次外出基本上都與工作有關。他最快樂的時光,莫過於待在工作室。相較之下,Dorothy 熱愛旅行,對其他文化充滿好奇。她亦曾在80年代遊歷了中國大陸。
GQ:Roy Lichtenstein 的許多後期作品都融入了亞洲視覺傳統,正如我們在香港展出的一些作品中所看到的那樣。有什麼特別的原因/事件促使你父親創作這些作品嗎?
Mitchell Lichtenstein: 數十年來,Roy 吸收了各種藝術流派,例如印象派、立體主義等等,並將其融入自己的風格,他亦會融入一些他欣賞的藝術家元素,例如莫內、畢卡索等等。
GQ:您對這些作品有何解讀?您的父親又是如何將這些亞洲視覺傳統融入其中?
Mitchell Lichtenstein: 諷刺的元素始終貫穿在他的作品之中。在他的「landscapes in the Chinese style」系列中,他摒棄了中國大師們細膩的筆觸,轉而採用標誌性的點彩技法,看似相當機械,卻營造出一種美感與寧靜,向大師致敬。
GQ:您曾經在亞洲到訪過嗎?如果有的話,您參觀了哪裡?
Mitchell Lichtenstein: 因為我參演過幾部台灣製作的電影,所以在 90 年代我曾到訪過台灣。我亦去過印尼和印度。
蘇富比亞洲區當代藝術銷售主管 Boris Cornelissen

GQ:Roy Lichtenstein 最初對漫畫書和商業藝術的形式有何興趣?
Boris Cornelissen:Roy Lichtenstein 被漫畫吸引,是因為它們誇張的情感內容,同時又非常超然。他早期的創作主題大多與愛、恨或戰爭有關,這些極具戲劇性的主題,在 Roy Lichtenstein 的畫作中以一種非常冷靜的態度表達。這位藝術家的作品捕捉了古老的人性主題,但視角明顯是當代的,並深受新興技法的影響。
GQ:您能從 Roy Lichtenstein 早期的抽象作品,到他的標誌性普普藝術作品描述一下他的藝術風格的演變嗎?
Boris Cornelissen:Roy Lichtenstein 在 50 年代首次舉辦展覽時,他的風格更接近抽象表現主義畫家早期作品中受超現實主義和立體主義的影響。當他在 60 年代轉向後來成為他標誌性的漫畫風格時,他回歸了那些不屬於藝術史主流的主題,而這些主題在他餘下的職業生涯中不斷演變。
GQ:還有哪些藝術家或藝術運動影響了 Roy Lichtenstein 的作品?
Boris Cornelissen:Roy Lichtenstein 的整個職業生涯,不斷試圖質疑藝術中既定的等級制度,並被藝術史以外的視覺資源所吸引,例如漫畫書或商業藝術。現在看來,這並沒有什麼大不了,但你必須將他的作品置於 50 年代主導紐約藝術界的抽象表現主義背景下來審視,他們的作品幾乎與 Roy Lichtenstein 的作品截然相反,主題都圍繞著存在主義、情感化且極其嚴肅。
GQ:您能解釋一下 Roy Lichtenstein 在他的畫作中創作 Ben-Day Dots 的過程嗎?
Boris Cornelissen:Roy Lichtenstein 的 Ben-Day Dots 靈感源自同名的印刷技術,該技術將圖像分解成微小的點,因為它們是印刷而非繪畫,因此賦予了繪畫一種機械感。這項技術將 Roy Lichtenstein 的漫畫主題與其創作方式完美融合,但一個最重要的區別是 Roy Lichtenstein 是完全手繪的。這些作品看似機械,但創作過程卻極為精準,耗時費力。
GQ:Roy Lichtenstein 主要以什麼材料創作?為什麼他會選擇這些材料?
Boris Cornelissen:Roy Lichtenstein 非常注重材料實驗。雖然他以繪畫而聞名,但他也創作過素描、拼貼、版畫和雕塑,甚至發明了一種新的製作方法,創作了《睡蓮與日式橋》。在這個系列中,他結合了絲網印刷和不銹鋼,並借鑒了汽車製造技術,創造出一種模仿水波紋的漩渦圖案。
GQ:您如何看待他藝術品中的諷刺和幽默?
Boris Cornelissen:儘管 Roy Lichtenstein 的創作充滿幽默和諷刺,但他對漫畫書和商業藝術等非學術視覺資源的興趣,卻引發了一場關於藝術本質的深刻探討。誰來決定哪些主題才值得被藝術化?流行文化能否成為藝術?Roy Lichtenstein 在許多方面為當代藝術家鋪平了道路,例如Jeff Koons、村上隆、Kaws,甚至劉野和奈良美智,他們都創作出受流行文化啟發並被認可為藝術的作品。
GQ:您認為 Roy Lichtenstein 在藝術史中扮演著什麼角色?
Boris Cornelissen:Roy Lichtenstein 是首批真正意義上的美國畫家,他是一位擁抱新技術的藝術家,其作品反映了戰後美國資本主義的樂觀看法。同時,他徹底改變了我們對藝術的理解,打破了傳統上低俗文化與高端文化的勢不兩立。很少有藝術家的作品能夠如此深刻地反映藝術史和廣闊的社會視角,這使得他成為戰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